• 看厦门APP

  • 厦门广电公众号

  • 厦门广电抖音

  • 厦门广电微博

  • 厦门广电央视频

“网红”如何变“长红”?还有多少“古镇困境”
2024/11/28 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

各地争相打造、一度作为文旅亮点的古城古镇,如今面临普遍尴尬。近来,张家界大庸古城斥资20余亿却乏人问津,又引发一阵热议。而关于古城古镇“千篇一律”的批评,隔一阵就会出现一次。现在,游客和消费者已经用脚投票。

十多年前就有专家直言,“有2800座已开发或者正在开发的古镇,但让人记住的不超过8座”。成功者各有各的成功,但无外乎两大类,要么是自有历史积淀、无需粉饰就能名震四方的——这算是“靠天吃饭”,要么是在保留文化脉络、生活样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加以再创造,从而打出品牌的——这是“后天努力”。而无论靠天吃饭还是后天努力,这类古镇的内核颇具共性:一切基于独属自身的机理和气质,呈现出强烈的“地方感”,也正因如此,它们形态各异,有自己的识别度。

陷入尴尬甚至困境的古镇,形态往往大差不差,症结也很一致:机械复制那些看似成功的业态、样态,跟风一般地选择同一条“赛道”,乃至变成神州大地东南西北清一色的“美食一条街”,卖着清一色的酱肉、炸串、臭豆腐。名为“特色古镇”,却品不出“地方感”,特色自然无从谈起,随着人们的见多识广,厌倦也就是必然的了。

“古镇困境”,不只是古镇的困境。这些年“网红打卡”之风席卷各地,文旅行业热点频频,“爆款”常常突如其来,却又常常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阵风过去,真正留下长久印记的并不多。又比如,“城市更新”也是近年来全国范围的重要议题,不少地方大刀阔斧,拿出手笔空前的作品,获得一度高涨的人气,有的很成功,有的却也是一阵风,有的甚至成为败笔和教训。

城里新晋的“网红打卡点”也好,郊外早有的古镇古城也罢,修旧如旧的也好,焕然一新的也罢,只要红过,不妨都看作不同时期的“网红”,也就都逃不过一个问题:“网红”如何变“长红”?很多时候,人们的讨论,往往把“网红”视作一个逻辑起点推演路径、展开想象。这样,“如何长红”,成为一个方法问题。但我们是不是应该追问一下,“网红”为何必然是“长红”的起点?偶发的网红现象又为何一定要寻求“长红”?

形形色色的“古镇困境”已经明示,真正与“长红”有必然关联的,并不是一时的网红现象本身,而恰恰是底层的生长逻辑,也即一个空间、一个地方或一门产业真正的“内在肌理”。比如,是否对地方文化特质有深刻把握,对历史文脉有清晰认知,对存在于物理空间之内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文化”层面的内容有精准把握和悉心呵护。又比如,是否对当地的特色禀赋、优势缺陷有深刻洞察,进而在规划、布局中实现扬长避短、因地制宜。

事实已经验证,罔顾自身特质的跟风、复制、一窝蜂,并不会带来“长红”,甚至南辕北辙。在特色文旅、风貌保护等议题愈加显要的当下,在人们对品质的需求愈发提升、“口味”也愈加挑剔的当下——以及,在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当下,“古镇困境”折射的教训和经验,又何尝不是普遍的呢?

相关推荐

看厦门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