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每天保证一节体育课,另外课后再锻炼一个小时,保证每天两个小时,全面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此前,针对越来越“静”的课间十分钟,教育部等部门多次印发通知明确课间休息时间的要求。近来多地也出台相关政策,做出了课间延长5分钟、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开足开齐”体育课等积极改变。此次对每天不低于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表述,便是对重视体育这一理念的再次重申和强调。
体育教育对于孩子们体魄的强健和人格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一行为过程中的休息、玩耍、运动和社交的实践带来的独特价值,是结构化课堂所代替不了的。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多跑一跑、多动一动,本身就是一种能量的释放与再积蓄,让他们在后续的课堂学习中更加专注和高效。
尽管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很多人也不无担心:规定能否真正落实到位?2小时的时间从哪挤出来?许多家长反映,当前一些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每天的作业量已经占据大部分课余时间,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增加了体育活动时间,也可能因为作业时间的挤压而难以实现。此外也有家长担心,学校为了保证体育活动时间,是否又会压缩其他课程的教学时间。
这些担忧不能说是过虑。2小时的时间如何分配,活动场地够不够,体育锻炼内容丰不丰富,教师数量够不够,这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学校做出合理科学的且能明确执行的安排计划。比如重新制订排课方案,合理安排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孩子错峰使用公共场地和设施,合理增加晨跑、足球、跳绳等多项体育活动补足每日运动时长等。同时还要排除安全隐患,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如何在安全有序和释放孩子天性之间找到平衡,又统筹好校园管理成本和教育成果之间的关系,这些都需要学校与老师付出更多的心血与时间去调整去计划。
不过,对于加强学生在校的体育活动锻炼这一方面来说,家庭的支持和包容同样重要。配合学校加强对孩子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培养,更重要的是给予学校和老师更多的理解与信任,在出现问题时理性沟通,才能让学校无后顾之忧,真正放开手脚去探索一条更优的培育路径。
从更深意义上思考,这也不单单是学校和家庭两个主体的事情。比如就增加体育课频次、延长学生在校体育活动时间来说,体育教师的紧缺问题就不得不考虑。专业师资培养力度的加大、师资配置的优化、体育教师社会认可度和职业成就感的提升等诸多方面,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因此社会宏观层面的谋划和部署,更要尽早启动,以补齐资源短板。
让中小学生每天2小时体育时间真正落实到位,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但让孩子们能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脸上有笑,那每一个细微且有效的尝试改变,就都是值得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