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来看系列报道《“链”通全球看厦门》。林德叉车扎根厦门30多年,从单一的叉车制造商,转型为整体物流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供应链创新是这背后重要的支撑。企业通过打造多元的数字化产品应用和智能化管理体系,让数字智慧延伸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在自身成功转型的同时,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实现数字化运营管理。
在林德叉车的厦门工厂,传统生产线早已升级成为灵活高效的柔性生产线,不仅年产量较10年前翻了一番,产品的交付周期也缩短近一半。
记者 陈悦恬:所谓的柔性制造,就是可以灵活调整快速反应,以满足更多个性化生产需求,像林德叉车能提供67个系列,233个种类的产品,但客户的定制率依然超过七成,对动力、底盘、控制系统以及着色可能都有特殊制造要求。接下这样的订单,就意味着企业需要同时生产好几种不同车型,这样一来,物料怎么准备?生产计划怎么安排?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大脑发号指令,这也开启了林德对供应链一体化的研发。
凯傲亚太采购高级总监 曾剑锋:林德叉车启动供应链一体化的开发和设计 是从2010年就开始了,开发这个系统更多是解决每一年的一些痛点,比如说采购的一些痛点,比如说物料供货不能匹配,不能及时的问题,还有市场的一些销售预测,没有办法及时传递给供应商端的问题,所以我们每一年都开发了几个系统来实施来逐步打通,让我们公司这种定制化率很高的企业,可以在库存得到非常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又可以满足生产和客户的需求。
从实体制造过程中的痛点问题出发,林德叉车像搭积木一样,通过一个个数字化模块,构建出完整的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系统。供应商的零配件库存、物流运输情况、经销商的订单数据等一目了然。这个“中枢大脑"不仅能够实时掌控上下游产业链情况,还可以快速响应需求,大幅提升产业协同效应。
林德(中国)有限公司整车装配组长 林杰:有了这样的一套管理系统,我们的工人每天到工位,所有的物料、生产计划都清晰可见,而且物料配送准确率也高,效率也高,(现在)每条生产线都有自己的节拍,像我身后这条生产线,每道工序大概控制在12分30秒以内。
客户收到成批量的叉车,投用后如何统一调配、管理形成车队?如何让仓库与物流运输链接起来?林德叉车又从供应链终端的客户需求出发,通过三步走的研发战略,从叉车制造企业转型成物料搬运设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
凯傲工业车辆亚太产品开发高级总监 李颖新:我们在软硬件(研发)上面,可以说有三个层次一个是叉车本身嵌入式的软件,就是让叉车能够动起来,再上一个层次,我们自己开发,AGV(智能搬运机器人)控制系统,相当于让叉车有了一个“头脑”更广泛的是我们有做整个车队的一个管理系统把所有不同的叉车,让它们协作起来,实现整个物料搬运高效的需求。
济南莱芜工厂是林德叉车母公司凯傲集团在中国最大的生产基地,作为一个新建厂,基地以生产新能源车型为主,AGV智能搬运机器人和AMR移动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引入,为提高生产效率与柔性制造释放了巨大潜力。
凯傲中国运营高级总监、凯傲济南工厂总经理 谢家华:这个(工厂)基地的特点就是自动化跟智能化程度非常高,现在整个产能爬坡也非常快。
记者 陈悦恬:这几年,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的跨境电商,正在加速奔跑的关键时期,因此更加离不开高效物流体系的保障。
如何让仓储数据、与叉车工作指令、物流配送信息互联互通,让原本受不同管理系统控制的各环节,能够听同一个大脑指挥?凯傲集团还收购了德马泰克,让两家行业领军企业成为合作伙伴。帮助遍布100多个国家的客户,优化物资流和信息流管理,进一步降低供应链成本。
凯傲中国运营高级总监、凯傲济南工厂总经理 谢家华:整个制造行业 最终拼的其实就是供应链这一块,一个是会决定你整个产品交付的反应速度,另外还有一个是成本。
凯傲工业车辆亚太产品开发高级总监 李颖新:(我们)提供很多定制化的产品,同时也提供整套物流解决方案,包括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这个系统能够及时了解每台叉车的健康状况,可以有预见性地去安排接下来的管理。
1993年,林德叉车在厦门建厂还只是100多个工人做简单组装,发展到现在有4000多名员工,并在中国设有60多个分公司。通过供应链整合,外资企业在中国构建了“协同共生”的生态体系,不仅帮助客户补齐物流短板,同时也为双向贸易提供动力。
凯傲亚太采购高级总监 曾剑锋:我们十几年的努力已经走到一个行业前沿,但是包括现在AI技术的发展,包括5G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如何运用大数据进行成本预测,甚至供应链风险的探讨,(未来)也计划在这方面有进一步的拓展。
欧洲的销售渠道加上中国的研发、智慧工厂的高效运转,让曾经的欧洲叉车之王链通全球,以物料搬运解决方案融入全球智能物流供应链的升级当中,为构建自主可控供应链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