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厦门APP

  • 厦门广电公众号

  • 厦门广电抖音

  • 厦门广电微博

  • 厦门广电央视频

新闻观察: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大学生就业观念需转变
2024/06/20 来源: 厦视直播室
分享:

大学生“新农人”是乡村振兴的新兴力量。为进一步鼓励大学生返乡下乡,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近日,一年一度的高校毕业生涉农创业扶持项目开始申报,市农业农村局积极落实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返乡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予以资金奖励。

【大学生在厦兴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获奖励】

根据《厦门市支持大学生返乡下乡在农业领域创业创新的若干措施》,全日制大学毕业生、年龄在45周岁以下,在厦首次实际兴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且运行1年以上、上一年度营业额达10万元以上的,可由个人向所在镇(街)申报扶持项目。经相关部门审定后,可获得奖励。

市农业农村局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二级主任科员 杨凤阁:每经营满一年给予10万元的奖励,最长不超过三年。也就是说三年内我们会对这些经营主体进行监测,看是否满足继续支持的相关条件,如果满足同样可以获得奖励。

【多措并举 支持大学生返乡下乡创业创新】

市农业农村局明确最新一批扶持高校毕业生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单,共有25家入围,享受扶持资金250万元。截至目前,全市共扶持高校毕业生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5家,扶持资金超过1300万元,扶持对象中,厦门百利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康英德、厦门市怡园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方照获评全国农业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评省级示范称号。

市农业农村局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二级主任科员 杨凤阁:人才振兴带动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据粗略统计,返乡创业大学生创办的主体产值总和超1.7亿元,带动周边农民就业3000多人次,带动周边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

此外,我市还将返乡下乡创业的大学生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对象和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重点培育对象,通过搭建学习平台,开展专题培训,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鼓励更多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

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大,现代农村正成为希望的田野。在厦门,越来越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归乡创业,把新思路、新理念、新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为厦门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位扎根乡村的“新农人”,看看他们如何在广大乡村逐梦乡野。

【法律毕业生成为“草药村”领头人】

很难想象,热爱中药材种植的王紫娟,曾经的大学专业是法律事务。大学毕业后,她不顾身边人的质疑,来到翔安区内厝镇鸿山村,一头扎进充满希望的田野,开始研究药食同源的中药材——香茅。从选地、开荒到平整土地,她经历了不少挫折,也渐渐从一个城市女孩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专业跨度大,但王紫娟坚持探索。香茅种植在育苗时,传统的大田扦插存在虫害多、大小不一等问题,王紫娟花了七年时间,将香茅苗放在口袋大小的无纺布袋里进行培育,研发出“立体无纺布袋栽培育苗”技术。

王紫娟:无纺布是可降解的产品。这些土前期经过一些相关处理,处理之后虫害就会减少,存活率就会提高,无纺布袋体积是固定的,我们就可以控制(香茅苗)不会过于去扩展,大小控制在合适的基础上,我们再去种植。

这些年,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王紫娟和丈夫成立了厦门准提阁德蚨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探索“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家庭农场+农户”的新型基地园区模式,创新中药材和粮食作物“共生共作”的种植方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带动村民增收。

王紫娟丈夫 黄银城:香茅种植期在半年左右,前面三个月香茅小的时候空距大,我们就种植豆子(大豆),直接提高(土壤中)氮的含量,改良土壤, 基本上整个季节都有收入。

新农人 王紫娟:现在我们合作带动的村民有85户左右,有两个种植大户,年收入可以每户增加1.5万元左右。到后面可能还会有(针对)一些精油、药香、药皂之类的产品进行研发。

【开办家庭农场 让更多新品种走向广袤大地】

大学学习园林技术专业的陈振于,毕业工作两年后,选择回到家乡翔安,开办了一家家庭农场,从事农作物新品种的试验和引进。眼前这片土地,种植了来自不同地区的12个花生新品种,陈振于要试验筛选出适合闽南地区种植的品种,最近,他几乎每天下地观察花生长势,为后期新品种推广作准备。

新农人 陈振于:目前主要是看倒伏和抗病性,假如这个品种倒伏面积比较大,花生锈病如果发生面积大我们必须把它淘汰掉。小面积的试种如果可以选育出来可以向大面积逐步推广,让农民更多地去受益。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陈振于已成功筛选推广了适合闽南种植的文兴“长胜”系列青梗花椰菜、日本泷井“花豹”系列西瓜、紫色宝塔花椰菜等瓜果蔬菜,每年有超1000万株种苗从这里走向更广袤的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

新农人 陈振于:我们从小在这边长大,跟着父辈一起在这边辛勤耕耘,回乡之后当然要一展身手。接下来我们还是跟种子企业加强合作,协助他们把研发出来的新品种持续试验和推广。

【新闻观察: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大学生就业观念需转变】

农村的广阔舞台充满机会,如今,年轻人为何纷纷返乡发展?他们的优势是什么?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否需要适度转变?

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国家加大资源下乡以及人们对于农产品的多元需求,现代农业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叠加城市工作机会竞争加剧、生活成本增加,融入城市的难度提高、城市归属感弱化等因素影响,青年返回乡村劳动的愿望和冲动日益强烈也就不足为奇。

年轻人返乡发光发热有何优势?首先,敢于选择返乡参与数字劳动的新农人,其实对家乡是充满感情的,如果再能发挥出踏实劳作、朴实交往、诚信交易的创业风格,很容易赢得各方信任。其次,返乡新农人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在数字劳动领域的学习能力较强、精力充沛、对市场需求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及时应对能力,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商机、拓展业务空间,展现出新型职业农民的风采。

最后,返乡就业创业的现象,既反映了当前就业市场的现状,也预示着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过去,人们往往将面子、稳定性和体面视为择业的重要标准,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摒弃这些传统的观念,转而寻求更具挑战性、更有发展潜力的工作机会。 这一变化可能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据一份官方公布的调查显示,近90%的受访者在择业时更看重工作的实际收益和内在价值,而非过去的“面子”因素,如体面和稳定性。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需要对青年人的择业新趋势和新变化有足够的认识,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三部门发布11项举措】

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日前,教育部等三部门提出11条稳就业政策举措,具体一起来看。

《通知》明确,合并实施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和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对招用毕业年度及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16-24岁登记失业青年,签订劳动合同,并按规定为其足额缴纳3个月以上的失业、工伤、职工养老保险费的企业,可按每招用1人不超过1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

《通知》还指出,实施先进制造业青年就业行动。建立先进制造业企业集群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打包办理支持企业吸纳就业和助力人才发展系列政策。鼓励引导基层一线就业,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统筹推动其他基层服务项目实施。强化创业支持,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此外,大规模组织招聘对接服务,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加密招聘频次,高校毕业生集中的地市每周至少举办一次专业性招聘、每月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招聘;强化青年求职能力训练和学徒培训,组织青年求职能力实训营。延续实施国有企业增人增资政策。支持企业、政府投资项目、事业单位开展就业见习,更多开发科研类、技术类、管理类、社会服务类见习岗位。今年起,每年募集不少于100万个就业见习岗位,按规定给予就业见习补贴。

《通知》要求,实施就业困难青年专项帮扶行动,强化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帮扶,普遍提供至少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及1次培训或见习机会;强化困难毕业生结对帮扶,量身制定帮扶计划。有条件的地区可给予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公寓等支持,为青年就业提供便利。

【新闻观察:落实政策措施的关键点,探索职业赛道的新蓝海,方能标本兼治】

众所周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就业,也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那么,您认为这些政策怎么样才能充分发挥实效?除了政府的顶层设计,我们还可以做哪些努力?

我关注到政府出台的促就业、稳就业政策有两个关键着力点,这两个点直接决定着政策能否落到实处:一是,要着眼于劳动者的技能,比如技能如何转化为收入,以及技能的提升;二是,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就是工资。首先我们来说第一点,劳动力的技能。所有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就业的创造和增长,提升劳动者通过劳动和生产获得报酬的机会。但是企业和市场对劳动者的技能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政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在职培训、终身学习等政策和服务体系,来提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提高他们劳动收入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其次第二点,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就业不平等当中的重要指标就是工资差距,特别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歧视、垄断等等造成的市场分割而引发的差距。因此,政府层面所有稳岗就业政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从顶层设计建立一个公平、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从而促进就业生态进入良性、稳定的循环,增强就业和创业的信心。所以,如果这两方面都能落实并发力,政策就能产生实效。

另外,就业也不能只依赖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全社会都打开思路、转变观念去开拓“新蓝海”也很重要。比方说,养老行业相关新职业的兴起,就能为社会提供数百万新增就业岗位。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过1.9亿,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失能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需求旺盛,但养老服务基础仍比较薄弱,照护服务等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所以,“老人陪诊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等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在满足养老服务新需求的同时,也成为我国就业市场的重要增量。这只是一个缩影,我们期待看到未来,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的良性循环格局能够逐步形成,从而不断创造岗位和就业的增量。

相关推荐

看厦门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