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厦门APP

  • 厦门广电公众号

  • 厦门广电抖音

  • 厦门广电微博

  • 厦门广电央视频

新闻观察:因势而变的“老幼共托”转型探索
2024/04/18 来源: 厦视直播室
分享:

大家都知道,“一老一小”,是最大的民生,今天的话题跟这“一老”和“一小”都有关系。近年来,我国新生儿数量持续下降,直接导致一些托育机构和幼儿园的生源不断减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学前教育在园幼儿有4093万人,较2022年减少了534.5万人。而与此恰恰相反的是,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以致于很多养老服务供不应求。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9亿人,较2022年增加了1600多万。

厦门的情况如何呢?记者从市统计局、民政局了解到,近五年来,我市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从2019年的千分之14.3,降到2023年的千分之7.15,直接腰斩。而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则从36万多人,增加到近45万人,五年增加了8万人。

“老幼共托”能实现吗?

一边是托育机构招不到生,一边是养老服务供不应求,于是,一些托育机构和幼儿园,开始转投养老服务赛道,一边托幼,一边托老。这个想法听上去的确是很美好,但人们常说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往往很骨感。记者走访了解到,我市已经有托育机构在尝试“老幼共托”一体化模式,然而,在转型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困惑,问题究竟出在哪?来看记者的调查采访。

托育机构遇经营瓶颈 业者看准养老市场

在海沧区的一家托育机构里,孩子们欢声笑语。可坐在办公室里的机构负责人庄玉兰,却笑不出来。

托育机构经营者 庄玉兰:(最多的时候同时开了几家托育机构?)6家。现在基本上都关掉了。(幼儿园)我之前最高峰做了4家,现在也剩1家。

从事幼儿教育30年,庄玉兰曾经同时拥有托育机构和民办幼儿园共10家,可如今只剩1家托育机构和1家民办幼儿园。仅剩的这家托育机构还是和国企合作,才勉强维持经营。庄玉兰说,除了行业竞争和运营成本等因素外,生源减少是托育机构和幼儿园关停的主要原因。

托育机构经营者 庄玉兰:真的是没孩子,人口出生率一年比一年少,因为没孩子,还有运营成本越来越高。

近五年来,我市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与此同时,民政部门预计,2025年至2035年期间,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高峰。在这“一升一降”中,庄玉兰看到了新商机,她想把托育和养老融合在一起,成立一家“老幼共托”机构。

托育机构经营者 庄玉兰:融合的话,对我们来讲成本上有降低,我觉得是互补,老人家有时候也需要陪伴,对孩子来讲也需要老人的教导。

政策、监管存在壁垒 业者不敢贸然融合

有了这样的想法,庄玉兰迈出了第一步。她带我们来到了思明区的一个小区里。这栋建筑是庄玉兰前些年租下来的,她本来想继续开办托育机构,但如今她想把养老融合进去。

托育机构经营者 庄玉兰:一楼我们纯粹以老人为主,孩子都在二楼,有教室,有活动室,功能可以互相利用,资源共享。

想法有了,场地有了,但庄玉兰却没有继续做下去。她说,目前托育和养老是完全独立的两个领域,托育的主管部门是市卫健委,而养老的主管部门则是市民政局。在厦门做托育和养老虽然都有相关扶持政策,但扶持政策之间也存在壁垒。比如,在养老领域的扶持政策中,扶持场地、补助资金等只能用于养老服务。而托育的相关政策中,也没有涉及到养老内容。而且如果贸然将二者合一,养老机构和托育机构的建设标准也有可能出现冲突。如今,庄玉兰有些迷茫。

托育机构经营者 庄玉兰:也要等到政策非常明朗,我们才敢去接触这一块,对于我们来讲,政府的扶持力度才是我们最大保障。

业内人士:“养老+托育”目前尚未真正融合

那么,“老幼共托”能否实现呢?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目前托育和养老是完全独立的两个领域,但企业可以分别开办养老机构和托育机构,在符合各自领域的标准和监管条件下,让二者在物理空间上距离更近,这样就能实现所谓的老幼融合。如今,成都、合肥等地开始探索的“老幼共托”,基本都是这种模式。

电话采访 安徽合肥市滨湖世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工作人员:我们也没有融合,我们也是独立的,我们不在一个楼层。(只是地点放在一起?)是的。(托育服务也是你们在做吗?)是另外的第三方。

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所谓的融合方式对场地要求较高,对于企业来说,投入成本也比较大,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还是独立的两个机构。

“老幼共托”能实现吗?:教育领域开始探索“老幼共托”

站在托育企业的角度来看,“老幼共托”能够拓展企业经营范围。而从社会治理角度来看,如果能将一老一小的保障资源整合,也不乏是一种实现“多赢”局面的新探索。随着一些托育机构开始试水养老服务,不少幼教老师也纷纷转行加入。不仅如此,已经有高校在培养托育和养老的复合型人才。我们接着来看。

在集美大学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的老师金晓丹正在和学生们讨论“老幼共托”的课题。金晓丹说,虽然他们是学前教育专业,但最近这几年他们也关注到了人口结构变化。

集美大学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副主任 金晓丹:从人口老龄化,还有现在一些少子化的倾向,对于我们的专业也有一定挑战,我们也会有这样的敏锐度,关注到这一点上。

在金晓丹看来,“老幼共托、代际融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除了学生的实践课题外,如今在他们日常教学中,也已经开始融合一些养老知识。

集美大学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副主任 金晓丹:我们不能光关注学前,不能光关注孩子,结合整体社会发展情况,把养老的部分结合进来。

新闻观察:因势而变的“老幼共托”转型探索

新闻中“老幼共托”转型探索的例子,透着一种穷则思变的无奈,但也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主动作为。未来我们能否在一个屋檐下既看“朝阳美”又赏“夕阳红”,你是如何看待当下“老幼共托”的转型探索?

一边是刚开办不久的幼儿园招不到充足的生源,场地闲置,运营成本陡增;另一边是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养老设施不足,养老服务无法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的经营业者考虑转换赛道拓展“老幼共托”业务,盘活闲置资源,其实是一种自救行为,也是符合市场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尝试探索。

托幼和托老,对应着人生的两极,但是对服务的需求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幼儿园要开在社区周围,为的是就近方便,居家养老服务也是如此;再比如,小朋友需要照看、陪伴、解决餐食等,居家养老服务的功能也大同小异。幼儿园具备的场地优势和人员优势,也为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如此看来,“老幼共托”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但也面临不小的现实挑战。比如,在硬件方面,幼儿适合的教室桌椅、卫生间、餐厅等功能区,不一定适合老人,这需要重新规划,进行必要的适老化改造;在软件方面,托幼变托老之后,对相关从业者来说,需要转变观念、学习新知识,以应对这一现实变化。这意味着,“老幼共托”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更加专业的操作思路。

目前,这样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我们很难用“好”还是“不好”来定义。但不管怎样,这种创新的思维、探索的意识和试错的勇气,都值得肯定。而且这样的做法,不仅要被看到,更应该被呵护。政府部门要有超前思维,在政策上积极引导规范,以免这个新业态在萌发初期由于找不到方向而走了歪路或者过早被扼杀。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托幼养老的社会事业中来,结合自身实际为养老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相关推荐

看厦门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