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厦门APP

  • 厦门广电公众号

  • 厦门广电抖音

  • 厦门广电微博

  • 厦门广电央视频

山海共潮生 人文更相合——厦门与龙岩的人文情缘
2024/03/31 来源: 闽西日报
分享:

有一种情谊叫心手相连,有一种牵挂叫山海情深。厦门得海纳百川之博大,龙岩依群山绵延之伟岸。厦龙两地情缘千丝万缕,山海交心由来已久。

厦门,美丽的海滨城市,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性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龙岩,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是红军长征的重要出发地之一,享有“二十年红旗不倒”的美誉,还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祖地,也是河洛人的祖居地之一。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龙岩与厦门分属九龙江的发源地与入海口,滔滔九龙江水道不尽厦门、龙岩两地的人文情深。

人文同源 相知无远近

图片

厦门与龙岩,历史相融、语言相通、地缘相近、风俗相交。长期以来,厦龙两地人民在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都有着密切的往来。

厦门与龙岩同属福建省管辖。历史上“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说的即是两晋与唐朝时两次中原汉民大量南下入闽,无论是龙岩还是厦门,它们的历史都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中原的移民和迁徙都为这两个城市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和人口资源。中原的迁徙还带来了当时的语言河洛话,龙岩虽大部分地区属于客家语系,但新罗、漳平与厦门属于闽南语系,原称“河洛话”,河洛即现河南省的西南地区。相似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使得两地在交流上更加便捷,也加深了两地人民之间的情感联系。

龙岩是距离厦门最近的内陆邻海城市,两地相距约160公里左右。这样的距离使得厦门和龙岩之间的交通往来相对便捷,也为两地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龙岩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腹地的交通枢纽与重要通道,其地缘优势也为两地的整体发展注入活力。

风俗的相近更是厦门与龙岩人文情缘的重要体现。厦门和新罗、漳平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饮食文化等风俗方面,都展现出浓郁的闽南特色。厦门钟宅畲族社区和上杭庐丰畲族乡、官庄畲族乡,都保留着畲族的传统习俗、语言、服饰以及生活方式,在三月三这天,更是延续古老的传统,家家户户制作并品尝乌米饭,这也是厦龙两地畲族人民对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值得一提的是,客家人的保护神武平定光佛与厦门也存在深厚的文化和历史联系。定光佛,俗姓郑,名自严,属今厦门同安区人,因此厦门可以说是定光佛的故里。定光佛作为这种信仰的传播和发扬,无疑加深了龙岩与厦门之间的文化联系。

难忘岁月 青春写芳华

图片

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此爱翻山海,山海皆可平。

20世纪的60、70年代,两万多厦门知青响应国家的号召,远离家乡,来到龙岩的上杭、武平、永定等地,开始了他们的知青生涯。

“如果有一个晴和的夜晚,也是那样的风,吹得脸发烫;也是那样的月,照得人心欢;呵,友人,请走出你的书房......”这首广为流传的《寄杭城》是厦门女诗人舒婷在上杭当知青时写下并发表的第一首诗。

1969年至1972年,舒婷在上杭太拔院田下乡插队。在这里,她度过了一段与大自然和乡村生活紧密相连的时光。她的一些诗作,如《小河殇》《房东与房西们》,就描绘了她在这个村子所见所感的生活场景。在那个特殊年代,像舒婷一样的厦门知青,在龙岩的乡村里,与当地农民一起劳作,共同经历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的艰苦岁月。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闽西红土地,甚至有人永远长眠在了这里。1966年2月,厦门知青黄美妙为扑救山林大火,将19岁的生命定格在了永定。

为了弘扬知青们忠于祖国、艰苦奋斗的精神,永定在仙师中学(原“立新农场”)修建知青纪念馆,展出80多幅图片和上百件实物,再现当年知青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场景。目前,该馆成为永定的德育教育基地,正日益发挥它积极的作用。

50多年过去了,厦门知青始终没有忘记龙岩,回厦门后的他们多次返回上杭、武平、永定,为当地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倾囊相助、鼎力支持,回报“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2004年开始,武平县通过厦门知青牵线搭桥与厦门市思明区结下不解情缘,探索出了一条打造高端产业平台的全方位合作模式,让山更青、海更蓝,让老百姓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红蓝交映 书时代华章

图片

山有所呼,海有所应,“诗和远方”入画来。2023年11月9日至11日,第24届“红土地·蓝海洋”笔会(龙岩)暨厦龙山海协作文艺交流活动在连城举办。舒婷也在24年后再返连城。1994年6月,舒婷与厦门知青、作家谢春池等一起,来到龙岩,参加第二届“红土地·蓝海洋”笔会,舒婷还留下了《再别连城》一文。舒婷与龙岩的缘分,不仅对她个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龙岩和厦门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

据了解,1990年开始,张惟与谢春池、陈元麟、李邦国等人创办“红土地·蓝海洋”笔会,张力、陈志铭、王伟伟等一大批知青作家参与其中,与闽西作家进行友好深入的互动交流。首届“红土地·蓝海洋”笔会于1991年3月举办,这个发源于厦门知青到闽西插队和本地回乡知青在文学创作中碰撞擦出火花的文学笔会,将“红土地”和“蓝海洋”两地紧紧联系在一起。笔会由厦门、龙岩两地发起并轮流举办,历经30多年,龙岩、厦门两地作家互相往来,成为厦龙两地的文化品牌,山海交流,采风创作,成果令人瞩目。沈世豪的《静静的临江楼》《古田宣言》,谢春池的《喷薄欲出》,傅柒生的《军魂》,张惟的《血色黎明》,马卡丹的《千年回望》等,都是两地作家的精品力作。

厦门和龙岩两地的文学爱好者,将“红土地”和“蓝海洋”两地紧紧联系在一起,加强了两地文学界的友谊与合作,增进了两地文化优势的互补。目前,“红土地”“蓝海洋”的文学交流范围不断扩大,参加对象从原先的厦门、龙岩两地的作家,近年来已扩大到全省,乃至全国。

开拓进取 爱拼才会赢

图片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首耳熟能详的歌体现了闽南人敢闯敢拼、不低头、不屈服、不放弃的精神。厦门人与龙岩人的情缘,在漂洋过海中同舟共济;闽南精神和闽西精神在拼搏奋斗中风云际会。

新罗人王源兴,16岁只身闯往新加坡谋生,得爱国侨领陈嘉庚赏识在其橡胶厂当会计。22岁时,南下印尼巨港创立公司。抗日战争期间,王源兴与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宣传抗日,为祖国捐资捐物。龙岩人吃苦耐劳、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在王源兴身上得以展现。

厦门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积极进取的城市特质,吸引了无数闽西儿女涌入她的怀抱。有着“纳滤之父”美誉的科创板上市公司三达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蓝伟光,是武平杰出乡贤,他与厦门的情缘可以追溯回1981年,彼时的他考入厦门大学就读化学系,后赴新加坡深造。1996年,重回厦门大学,并在厦门创办了三达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从此,蓝伟光深耕厦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40万闽西儿女在厦门定居生活工作。

山风萧萧,海浪涛涛;海陆联通,山海和鸣。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里,厦门与龙岩两市的人文情缘将成为推动两地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随着两地交流的进一步加深和合作的进一步拓展,相信厦门与龙岩的人文情缘将更加深厚,两地的发展也将更加美好。

相关推荐

看厦门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