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厦门APP

  • 厦门广电公众号

  • 厦门广电抖音

  • 厦门广电微博

  • 厦门广电央视频

新闻观察:职业陪诊背后隐藏的风险不能忽视
2022/05/06 来源: 厦视直播室
分享:

相信不少人到医院看病都会有些手忙脚乱的经历,医院科室众多,诊疗程序复杂,很多人开玩笑说,“上一趟医院就活明白了”。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独居青年”人数不断增多,这些群体的看病难问题也日益凸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职业陪诊员应运而生,他们可以为患者提供取号、陪同候诊、与医生沟通、交钱拿药等服务。那么,厦门的陪诊行业发展如何?陪诊员的工作日常又是什么样的?今天的新闻头条我们一起来关注。

90后女孩淇淇是一位职业陪诊员,入行近5个月。今天她的陪诊客户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老人的家属因为没时间陪其就诊,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淇淇发布的陪诊信息便联系上了她。上午10点,在医院门口接到老人后,淇淇简单询问了就诊信息,便到挂号窗口缴费取号。等待期间,她和老人聊起了之前体检报告的情况,商量一会儿如何和医生沟通。随后淇淇带老人到二楼的诊室前等待,并给老人递上了自带保温杯里的温水。叫到号后,淇淇和老人一起进了诊室,这一环节对陪诊师来说很关键,他们需要向医生转达家属告知的信息,还得详细记下医嘱,不能有所遗漏。问诊结束后,淇淇结算了费用,并帮老人到药房取药,整个流程下来耗时近两个小时。

职业陪诊员 淇淇:这个职业我觉得它可以帮助很多就医难的人,特别是老人和孕妇,能让大家在就医方面更便利、更高效。

淇淇告诉记者,今天的陪诊内容比较简单,平时如果遇上要做手术的客户,则需要帮客户规划十几项术前体检项目,比较复杂。

职业陪诊员 淇淇:因为很多老年人他生病的话,其实他是不懂得要去挂什么科室,要去做什么样子的检查,我们就可以给他一些专业性的意见。

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发现,网上有不少厦门地区陪诊员的接单广告,大多一小时收费50元,一上午收费200元,但大部分广告都没有说明陪诊员是否有相关医学背景。在这款标注了“陪诊”的App上,也有提供厦门地区的陪诊服务,服务范围覆盖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陪诊费用从59元每次到1288元每次不等,根据服务内容价格逐步提升,初级的诊前约号费用为59元一次,而尊享VIP陪诊的费用为1288元每次,据页面介绍信息显示,这一服务包含了专车接送、预约专家号等。记者尝试拨打客服电话了解相关情况,客服都宣称自家的陪诊员有相关医学背景。但当记者询问下单后是否可以查看陪诊员的相关从业证明时,客服表示当前并未对顾客开放。

优享陪诊客服:绝大部分都是在医院里面,如说在职护士。有一部分就是之前做过医生或者护士,学的是临床或者是学的是医药学这个是看不到的,因为他在平台注册的时候必须要提交这些东西后台才可以通过,如果任何东西客户都能看到的话,对他们的隐私也不是一种保护。

从记者的初步调查情况来看,当前厦门还没有大型的陪诊公司,从业者多为个人,缺少相关行业标准和准入门槛,但其专业性和安全性都需要进一步考证。

【新闻观察:职业陪诊背后隐藏的风险不能忽视】

职业陪诊,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有这么个行业,但是我们看到在厦门,已经是有需求、有供给、有预约平台,看起来似乎比较成熟的一个职业,我们首先应该肯定的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职业陪诊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但是我们也看到,目前还没有相应的监管机构、行业规范,如何尽快完善这方面的监管?

的确职业陪诊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最近很多媒体都报道了不同城市的职业陪诊,还出现了专门的平台,虽然有了“职业陪诊员”这样的称号,不过目前招聘网站仍然没有列入,没有准入门槛、职业考核办法等等。这不一定是政府来定,也可能是企业制定,前提是目前从业人员太少,而且是疫情期间出现的,到底会不会成为一个长久的行业,有待观察。

风险:成为一个职业,首先是有服务标准,这个标准不仅是有利于客户,也是保护从业人员。比如从陪诊角度,哪些风险是要预知的,发生问题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对于客户也一样。比如是否需要给客户建议,比如看哪个科室,招哪个专家。

另外,陪诊是专业的问题,最大问题是信息的不对称,长期跑医院的陪诊师,可能也熟悉各种潜规则,比如药品回扣,比如红包。如何管理其中的风险,建立信任,是目前最大的问题。

【陪诊员能走多远?市民点赞新职业有温度】

陪诊职业兴起确实缓解了部分人群“就医难”的无奈和尴尬,但这一新兴职业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比如,顾客的隐私如何保障,如何认定陪诊员的从业资格,双方发生纠纷如何解决,相关部门又如何监管等等。职业陪诊员到底能走多远呢?

不少市民家有老年人、残疾人,他们表示,职业陪诊员对于有特殊需求的群体来说十分必要,但是不少人都认为,从业人员应具备一定医学相关工作经验。

市民:感觉挺好的,因为像我们自己是可以找,但老人家(自己上医院)肯定是很麻烦,也不愿意来了。

市民:我觉得这个比较方便了我感觉就是正规平台推出来,对于人员来讲,他们这种公司或者是平台会采取比较有效的方式去管理。

市民:医院可以给他们培训一下拿到上岗资格,再帮助大家。

有律师表示,当前职业陪诊员,基本处于“随意上岗”的状态,且在价格收费上缺乏统一标准,因此容易出现纠纷。此外,患者的诊疗信息被陪诊员基本掌握,如果陪诊员在工作中疏漏,容易造成患者的财产权、人身权和个人信息受到侵害。因此,在陪诊行业没有正式规范之前,建议就诊人员在接受陪诊前,应与陪诊员以书面形式确定陪诊服务的内容,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导致损害各方应如何承担责任等。

北京(厦门)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 张颖芳:从行业层面来说,当然就要尽快地完善准入机制,审查从业的资格,建立备案制度,加强职业的专业化培训,同时也要建立一套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流程。

陪诊员的职业标准也并非一片空白。2020年人社部写入职业分类的“社群健康助理员”就和陪诊员十分相似,只不过前者的服务场景更广,包括社群健康档案管理、宣教培训,就诊和保健咨询、代理、陪护及公共卫生事件事务处理。

集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巨东红:2021年的10月已经颁布了一个相关的标准,这个标准里面就把社群健康助理员分成三个等级,而且在里面对他们的工作也有相关的要求,考证要考什么也有相关的要求。在他的工作里边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就诊服务。

学者表示,随着老龄化问题愈发凸显,职业陪诊员的兴起,恰恰反映出相应的公共服务存在缺失,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公共服务的投入,如在医院里增加志愿者的人数,更关注重点人群的陪诊,给予病患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心理辅导等,让市场服务和公共服务形成互补,共同发展。

【新闻观察:职业陪诊能走多远?】

刚才我们新闻中也说了,制定行业规范,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关键是,如果陪诊真成为一个职业,它能走多远?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不希望它成为一个很大众的行业。目前医院护工成为一种刚需,某种程度上就是异化。如果医院真正做到高质量的服务,那么就不需要职业陪诊。

目前我们绝大多数医院都是站在医院的角度设计流程,比如挂号、就诊、取药、检查,往往跑不同的地方。也就是医生是固定的,病人要跑。其实可以换一种思路,让病人安定下来,医生跑。

这就牵扯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现在的医院很多的病人,其实家庭医生就可以解决的。甚至主任医生还要看普通门诊。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这个问题解决了,医院才能实现围着病人转。

相关推荐

看厦门 APP下载